動態與案例

智慧教育,全球動態

高互動系統改善課堂教學研究報告(一)

引進資訊回饋技術改善課堂教學—運用資訊回饋技術開展互動教學模式

江蘇省徐州礦務集團第二中學 屠大鳴
 

  以資訊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在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在高科技成果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一、運用資訊回饋技術開展互動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

  從 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來看,無論是行為主義、建構主義,還是社會互動學習理論,都非常強調資訊回饋。資訊回饋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教師必須要瞭解目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透過向 老師的資訊回饋,從而調整教學進程,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第二是老師要讓學生知道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向學生回饋資訊,使學生能夠及時地調整學習過程。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情況不斷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思路和教學進度,所有的這些都必須以回饋的資訊為基礎。 可是 傳統教育技術在解決課堂資訊回饋方面的效率非常低,由於班級規模太大,在課堂裏老師很難真正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 師生的互動溝通活動都是表面(舉手代表回答)、模糊(一齊大聲回答)和滯後(作業、考試等)的 , 每個老師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批改作業上。學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學得怎麼樣,至少要等一天之後才能得到回饋。其作用也很小。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了很多嘗試,以增強課堂教學回饋的及時性和科學性,但都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在大多數教室裏面,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回饋,只是存在老師和部分學生之間,而且只是一種簡單的回饋,比如學生舉手,老師抽個別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以點帶面,老師就不能夠全面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就不能夠及時準確地調整教學。這樣也容易由於缺乏參與感而造成的學生注意力的分散。 因此課堂教學效率要打更大折扣, 導致課堂裏學生的流失 。

  目前教育技術大多僅是或支持教師的教,或學生的學,而涉及加強課堂上師生交互的技術,卻非常少。在課堂教學信息量逐漸加大的今天,突破這個限制,已經非常迫切。多媒體資訊回饋技術的引入,輕鬆實現了課堂裏的學生全員互動及時回饋,並同時實現準確、科學的資料分析、課堂教學的全程歷史記錄。這種新技術產品介入課堂,就創建了新的課堂教學環境,改變了傳統教學、教研、教學評測的方法,為教師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教科研工具,由此可能產生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巨大衝擊。

二、資訊回饋技術和互動教學模式的界定

1 、資訊回饋技術:本計畫中主要是在普通多媒體教室,利用紅外遙控器技術和設備,在此基礎上廣泛收集資訊,從而及時形成課堂教學回饋資訊,並可以以此進行全面資料統計與分析,此類技術就是計畫研究指向的資訊回饋技術。

2 、互動教學模式:主要是在基礎教育課堂上,利用相關技術,將課堂講解、演示、隨堂互動練習,以及分組討論,測試整合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評價 資訊回饋技術開展互動教學模式 的標準至少不首先是 “ 是否運用了 資訊回饋 技術 ” ,而更可能是 “ 教學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 技術是否很好地為實現這些教學目標服務了 ” 。

  在多媒體資訊回饋技術環境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者作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進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這種學習體系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是指導者、協助者,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 是載體和手段,是學習主體的認知工具。

  因此,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 互動教學模式可以界定為:在一個良好的多媒體教學的環境下,在教師的幫助與指導下,學生利用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 進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激發學習興趣,感受學習樂趣,使學習成為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資訊回饋技術為媒介的“師—機—生”立體交叉式互動的學習活動過程。基本模式如下圖:

三、 運用 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開展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效果的檢測,一般都是透過多種教學媒體,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 的引入更好的促進了這個過程。

、 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教學特點:

  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教學 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回饋教學:即把學習結果返回教師和學生中,從而調整教與學,重新組織第二次學習,查漏補缺,使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夠掌握所教內容。這種教學法對學生來說,回饋資訊可以強化正確,改正錯誤,找出差距,改進學習方法等;對教師來說,可以及時掌握教學效果,有利於及時調控,改進教法。在教學中應用回饋教學法,能使師生的資訊相互及時傳遞,使信息量得以控制,取得最佳效果。

、 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教學的基本模式

  運用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 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第一步,用全班通檢測上節課學習情況,對出現的問題集中講解;

第二步,用全班通檢測預習效果;

第三步,實施正常的課堂教學;

第四步,檢測課堂教學效果,對出現的問題集中解決。

第五步,延伸拓展

  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的運用。

、 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的 題目設計

  回饋技術的應用關鍵在於回饋測試題的命題。透過研究我們認為題目應該注意層次的劃分:回饋題目設定的目的首先要為了完成本節課的任務,所以出的題目是檢查剛講過的內容;其次,把整個教學過程看成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過程,把教學內容看作是形成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材料,從而分層次去設計題目。

  題目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  突出強化教學重點;

•  突破化解教學難點;

•  創設情景,引發動機;

•  舉例驗證,建立概念;

•  延伸拓展,啟發思維;

  題目設計要堅持的兩個原則:

•  全面性和層次性相結合的原則

  全面性原則,即指 題目設計既要考慮到知識要點的全面性 不能以偏概全,又要考慮到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答對的機會。

  層次性原則,即指 題目設計既要有由易到難的層次過渡,又要 考慮學生 理解能力 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

  可以先請一些後進生回答一些比較容易的問題,再由中等生回答中等難度的問題,而那些高難度問題可由優等生回答,這樣讓班上每個學生跳一跳都可摘到果子。

•  穩定性、靈活性、系統性相結合的原則

  基本題設計保持結構的穩定性原則;變式題設計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原則;綜合題設計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原則。

、 使用 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的最佳作用時機

  在教學過程中, 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的運用不僅有題目設計的問題,還有個時間問題,確定全班通最佳作用時機是指在教學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心理狀態,保證學習有效地進行並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透過研究,我們認為運用 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的最佳時機有以下幾個方面:

•  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的相互轉換;

•  抑制狀態向興奮狀態的轉化;

•  平靜狀態向活躍狀態的轉化;

•  興奮狀態向理性狀態的轉化;

•  從有畏難情緒到增強自信心的轉化。

(二) 運用資訊回饋技術開展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意義

、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發現學習的宣導者布魯納提出:教學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準來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利用對課堂資訊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雙向回饋測評系統,透過前測,可以瞭解全體學生的學習水準,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活動;上課時教師能及時、準確地透過全班通資訊回饋系統,獲取每個學生學習過程中回饋的資訊,並據此及時動態調控自己的“教”,落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基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程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些貼切的問題來對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回饋,從而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觀察學生學習進程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可以靈活地調整教學進程,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不斷完善教學過程,為學生全員參與教學提供了一個平臺,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使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真正落到實處。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標準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以往的多媒體教室,雖然老師的講課變得有聲有色,但學生的被動接受資訊的狀態並未改變,師生互動其實仍只限于個別學生與老師的交流,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機會或不敢、不願答題發言,成為學習的旁觀者。資訊回饋技術的運用很好的改變了這種狀況, 尤其是後進生,不再有面對全班同學不敢回答問題以及常常答錯問題的尷尬,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學習積極性也不斷提高,學習上開始開動腦筋,克服了依賴性 ,嘗到成功的喜悅,大大激發了學習熱情。 多媒體 資訊回饋技術的引入,使 課堂活動豐富起來,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且持久, 45 分鐘內可以完成較多的教學任務和較大容量的課堂練習,可以減輕學生的課後作業負擔,可以全面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隨堂檢測性測試題、課後總結性測試題、單元鞏固性測試題,透過回饋系統回饋的資訊,可以當場統計、公佈學生成績,節省教師大量的閱卷時間,全面瞭解每題的答對率、試題難度、區分度等指標,有針對性地進行查漏補缺和講評,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也可檢查教師出題的品質,更能即時瞭解課堂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進程。教師可以較為輕鬆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學得輕鬆愉快。實踐證明,實驗班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動腦、動手能力,思辯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末統考語、數、英三科總平均成績由實驗前高出對比班 15 分上升到高出對比班 38 分,實驗班不僅成績上升幅度大,其他方面也走在年級的前列。

、 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實施個性化教學

  布魯姆認為 : “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是忽視了教學回饋”。新課程改革要求從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轉向個性化教學模式,促成學生全面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壓抑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現行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 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利用課堂資訊化理論與實踐系統中回饋的各種資訊,可以切實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分層教學”,教師在課前精心研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題目, 讓學生來判斷,不僅檢測了當堂課的教學效果,而且能夠培養真正的學習能力,是一種終身受用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做出來的判斷對我們的教學就很有指導意義。我們瞭解到學生有多少人是屬於第一層水準的,有多少人是屬於第二層水準的,有多少人是屬於第三層水準的。這樣班上的分層教學就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 不僅使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的才華得以提升,也能促使一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和平時在課堂上不愛舉手的學生,能借助回饋系統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教師根據回饋資訊,可以讓不同層次同學做不同的題,既可以做到提拔優生,也可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進行個別幫助,還可將回饋得到的資訊留待課後輔導,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這樣,我們課堂教學

  真正能夠做到因材施教,每堂課的教學教什麼,記什麼,老師心理就很清楚了。老師能夠清楚得掌握班級學生的能力狀況,在以後的備課或教學設計中就地知道清楚哪種教學適合哪種學生。將來不論碰到什麼問題,老師的教學都能做到遊刃有餘。

  總之, 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就是教育的“全體性”、“全面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多媒體資訊回饋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全面的、準確的課堂教學資訊的“即時回饋”,使課堂教學沿著高效、準確的雙向回饋、師生互動的資訊高速通道運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