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與案例

智慧教育,全球動態

“校本課綱”的意蘊與建設

“校本課綱”的意蘊與建設

  發行編號:HB20200728C    日期:2020年07月28日   作者:李紅路, 劉彬  

[摘要]校本課綱”是教師基於醍摩豆教育科技,以課程標準與學情為依據,以課時教學內容為單位編制的校本化、結構化、生成性的數字教學資源。按照學校課程類型,校本課綱可分為國家課程校本課綱、校本課程校本課綱、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校本課綱。校本課綱按照數字資源的結構與應用,分爲目錄形態的校本課綱和應用形態的校本課綱。目錄形態的校本課綱,由“自學內容”、“學生練習”、“課堂教材”三個板塊數字資源構成,以目錄的形式呈現三個板塊的資料數量;實踐形態的校本課綱,是由目錄形態的校本課綱自動生成的IES雲端“自學課堂”(學生端)和IES雲端連接HiTeach3“互動課堂”構成(教師端),實現課程資源的“雲”與“端”、線上自主學習、線下合作探究的無縫對接。校本課綱的建設對深化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保持課程要素的一致性、有利於學校課程資源體系的形成、促進資訊科技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課堂的深度變革、促進教師共同體的形成。校本課綱的編制,包括單元課綱和課時課綱,要收集課程資源、創新集體備課、建立評審制度、加强校際合作。使用校本課綱,可以根據學生家庭技術環境差異,以及學校實際,對“自學課堂”教學資源,選擇完全使用、部份使用和不使用的方式。“校本課綱”,作為一個全新的課程概念,將成爲智連環教學研究與發展之綱,對教學改革將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成為我們進入智慧課堂“下半場”的助推器。
[關鍵詞]課程綱要, 校本課綱, 校本課綱意義, 校本課綱建設
[作者簡介]李紅路,武漢智慧學區總教練,醍摩豆智連環教學工作室掌門;劉彬,全球醍摩豆智慧教育研究院中國大陸地區秘書長。

當前學校推進智慧課堂建設,大都從智能技術環境搭建、數字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模式建構三個方面推進。智能技術環境及其對應的教學模式,因教育科技産品而異,現在“高交互”與“大數據”功能的差異上,在相互借鑒中大有趨同之勢。但數字教學資源建設卻無一例外遇到“瓶頸”。一是數量不足、質量不優,無法滿足日常教學需要;二是採用“拿來主義”,大都沒有經過校本加工,不符合本校學生實際;三是數字化教學資源只是零散的“教”的資源(如教案、PPT課件、微課等),缺乏結構性與生成性;四是數字教學資源開發需要花費教師較大精力,受到教師的抵制或敷衍。針對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上述問題,醍摩豆智慧教育提出了“校本課綱”概念,刷新了“數字教學資源”的概念,並從技術架構、資源結構、數據生成三個方面推出“校本課綱”建設的舉措。

一、校本課綱的意蘊

校本課綱的内
什麼是校本課綱
“校本課綱”全稱是“校本化課程綱要”,它是本校教師基於醍摩豆教育科技,以課程標準與學情為依據,以課時教學內容爲單位編制的校本化、結構化、再生性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校本課綱按照課程的類型,可分為國家課程校本課綱、校本課程校本課綱,以及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校本課綱。
登入醍摩豆官網www.habook.com,從IES/AClass ONE登入,輸入教師醍摩豆帳號(一般爲手機號碼),即進入醍摩豆IES“課程管理”頁面,點擊“教學資源”   “校本課綱”,進入“課程大綱”頁面,即可新建課綱,或找到自己已建的校本課綱,進行資源的增删修改,或新增課綱內容。
在推進智慧課堂的過程中,學校一般會基於教育科技建構體現本校文化特色的教學模式與校本課程,校本課綱作為實施校本教學模式與校本課程的數字教學資源,必然體現校本特色,主要表現在教學設計的結構特點、學習方式與其他教學資源的內容指向上。

校本課綱的形態
校本課綱按照數字資源的結構與應用時機,分為目錄形態的校本課綱、應用形態的校本課綱。

(1)目錄形態的校本課綱

校本課綱是以課時(語文學科可以是一篇課文)為單位,按照“自學內容”、“學生練習”、“課堂教材”三個板塊上傳教學資源,形成目錄形態的校本課綱,如圖1所示。目錄形態的校本課綱,教學資源以目錄的形式儲存,課程內容和資源類型與數量一目了然。

表1  校本課綱網頁上傳端內容板塊

校本課綱內容的每一個板塊,對應著特定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如表2所示。

表2  校本課綱的內容板塊對應的數字資源
注:☑是必用資源,其他為根據實際情况選用資源;在HTE格式下可編制練習補救題。

⑵應用形態的校本課綱
上傳到IES雲端校本課綱的數字資源(目錄形態的校本課綱),自動重組生成應用形態的校本課綱,包括學生端AClass ONE自學課堂,以及教師端HiTeach3互動課堂,實現數字資源“雲”與“端”、線上自主學習,線下合作探究的無縫連接。
如圖3所示。

圖1  生態形態的校本課綱

“自學課堂”是一種在線的前置性學習,IES連線HiTeach3教學,是線下的教學,兩者組合是一種典型的混合學習的“翻轉課堂”,這既代表了教學改革的方向,又能夠應對“後疫情時代”的階段、局部性的“停課不停學”。

①學課堂。

“自學內容”與“學生練習”兩個板塊的數字資源,在醍摩豆IES雲端自動生成“自學課堂”,由六功能大板塊構成,如圖2所示。

圖2  IES雲端自學課堂及其六大功能模塊
自學課堂是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平台。學生透過網頁,或手機、平板終端APP(AClassONE)登入,按照Œ②⑤⑥順序完成“基礎性自學任務”,根據教師的要求和自己的實際,可選擇性的閱讀②③內容完成“拓展性自學任務”。

②互動課堂
網頁端校本課綱三個板塊的數字資源,同時在智慧教室操作系統HiTeach3自動生成“互動課堂”,由“教學資源”、“評量測驗”、“課堂教材”三部份構成,供教師在教學現場使用,如圖3所示。其中,“教學資源”包括主要是教師用書、微課、教案、以及蘇格拉底影片連接;“評量測驗”包括學習單和在線測評;“課堂教材”包括教師上課的課件(PPT/HTE等)


圖3 IES連線HiTeach3校本課綱及其三部份構成

(二)校本課綱的意義
“校本課綱”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數字教學資源,除了為“教”提供課件教材,為“學”提供自學平臺外,還具有多重意義。
⒈ 保持課程要素的一致性
你要帶學生到哪裡去(課程目標)?你用什麽帶學生到那裡去(課程內容)?你如何帶學生到那裡去(方法、手段、資源)?你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到那裡去了(檢測評價)?課程四問,表達了課程四要素的一致性,即課程要素之間的匹配,是課程有效性的保障。校本課綱以特定的內容結構(單元課綱與課時課綱)與編寫規範(素養本位、目標驅動)保持課程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四要素基於目標的內在一致性,成為課程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
⒉ 有利於學校課程資源體系的形成
校本課綱的編制,便於學校進行教學資源典藏,有利於學校形成統一的國家課程校本化的課程資源體系;如果學校在實施校本課程中也編制校本課綱,則有利於形成學校特色課程;如果教師在校本課綱的編制與使用中進行改進與積累,則有利於形成教師個性化的課程資源。
⒊ 促進資訊科技與教學的深度融合
編制校本課綱,必然思考學生學什麽、教師教什麽、技術用什麽?教師基於醍摩豆教育科技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可視化表徵、高交互教學活動設計,以及及時採集教學行爲數據進行精準教學,技術作為教學內容、學習活動、教法應用的構成要素而非組成部分,與教學深度融合,改變教學的形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結構(先學後教)、教學方式(數據决策)。
⒋ 推動課堂教學的深度變革
校本課綱的編制與使用,對教學的深度變革具有多方面的推動作用。其一,確保“教學-評價-診斷-補救”形成閉環,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與補救的及時性;其二,生成“教-學-研-管”數據生態,提高了教學各項工作决策的精準性;其三,校本課綱的數據生成,促進教學結構、教學形態、教學方式的變革。
⒌促進校教師共同體的形成
教師透過分工協作備課,共同完成校本課綱編制任務,做到眾籌、眾創、眾享,並以此為基礎開展同課教學(同課同構、同課異構)智慧教研活動,有利於增强教研組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並形成共同的專業發展願景,使教研組成為一個教師共同體,實現課綱共建、問題共研、資源共享、發展共好。


二、校本綱編制技術
以單元為單位編制校本課綱,包括“單元課綱”和“課時課綱”。
㈠單元課綱
單元課綱,主要是以學科課程標準和課程與教學理論為指導,以單元教材與教師用書為依據,提煉單元課程要素,保持單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檢測與評價的一致性,由以下四個方面構成。
⒈ 單元核心知識解讀
單元核心知識,是單元事實、概念性知識背後的學科思想方法,能夠發展學科能力,體現學科本質特徵的知識。單元核心知識解讀,要從學科教學論和心理學的角度界定核心知識的內涵,並將其轉化為可供學生操作的具體方法,以便在反復的練習中形成學科能力。語文的核心知識爲單元“語文要素”,數學核心知識爲單元“數學思考”。
⒉ 單元教學目標雙向細目表
布盧姆目標分類理論把教學目標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層級。其中,識記、理解、應用是低階目標,教學中需要夯實;分析、評價、創造是高階目標,教學中需要關注。根據這一分類,制訂單元目標雙向細目表,便於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標高,並保持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練習、測評之間的一致性。
⒊ 單元學科素養教學導圖
用思維導圖直觀呈現單元課時的核心知識教學要點,體現核心知識教學的層次性與整體性。
⒋ 單元教學檢測三向細目表
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從單元檢測試題、知識點、思維水平編寫單元教學檢測三向細目標,並附錄《單元教學檢測試題》,保證單元教學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的一致性。
㈡課時課綱
課時課綱,是依據單元課綱的核心知識與教學目標雙向細目表,編寫單元不同課型的“自學課堂”學習活動設計,以及互動課堂的課堂教材設計。
⒈ 自學課堂設計
⑴自學單
自學單,又叫自學任務單或導學案,是學生前置性學習的“線路圖”,由基礎性自學、探究性自學、質疑問難三部份構成,現以語文、數學學科為例:
語文學科。完成識字、朗讀、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等基礎性自學任務,不同年級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探究性自學任務,則指向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體會,以及語文要素的教學內容。質疑問難,可以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的理解”與“表達方式的作用”兩個方面進行提問。
數學學科。基礎性自學內容,主要是透過舊知複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確定新知識的生長點;探究性自學任務,主要是對新知識教材的閱讀與理解,要注意學法指導。質疑問難多從概念的內涵、計算的算理、解决問題的思路等方面引導學生提問。
⑵微課
微課是教師根據學生在自學課堂前置性學習中重點與難點而製作的微視頻(它不是教師教學的課件),其內容因學科、課型而異。一般來講,可以是重難點講解、方法示範、實驗/操作演示等,時間一般6-8分鐘。
⑶在線評測
在線評測是對學生在自學課堂前置性學習效果的檢測題,一般是標準化試題,由題幹與選項構成。選項一般有四個,正確答案可以是單選,也可以是多選,要注意干擾項(錯誤選項中的“易錯點”)的設定。編制標準化試題,要注明檢測的知識點與目標分類。
⑷教師提問
教師提問是簡答題(非標準化試題),教師圍繞教學重點與前置性學習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
⑸連接
提供相關背景資料或拓展資料(網頁、視頻、音頻等)的網址連接。
⑹文件夾
提供相關背景資料或拓展資料的文本、圖片。
⒉ 課堂教材設計
⑴TPC教案
課時TPC教案由“核心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三部份構成(“板書設計”一般作為附錄)。
核心教學內容分析。教材文本解讀,挖掘教材文本背後的學科思想方法,明確學科素養培養的著眼點。例如語文閱讀教學,要分析課文的“語文要素”教學;數學課教學,要分析課文背後的數學思考,等等。
教學目標。一般基於學科素養,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制訂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敘述,主語是學生,一般可以省略。認識目標(知識、能力)一般根據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進行描述。
教學過程。新知識教學,是在自學課堂前置性學習基礎上的翻轉教學,教學設計要體現翻轉課堂“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理念,一般由以下三個基本環節構成 。
①自學反饋。
通過呈現自學數據反饋、評價自學情况,進行錯題補救。在此基礎上梳理、聚焦核心問題。
②合作探究。
圍繞核心問題,設計若干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是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個人自學、小組互學、全班教學,由三部份構成:
教材呈現。PPT/HTE呈現小組學習任務與要求,設計要做到任務明確、要求具體,體現學習方法的滲透與指導;
教學要點。在學生完成小組學習,進行互動展示後,教師圍繞重難點進行指導、講解、示範內容;
TPC建模。用圖片的格式呈現學習活動中技術運用中的“三大基本功能”與“四大必殺技”模型,直觀地呈現技術運用的過程和T、P、C的深度融合。
③穿插練習。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設計鞏固性、應用性的練習,强化知識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④檢測補救。
圍繞教學重點出示一組檢測題(事先設定正確答案),讓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打開答題正確率統計圖,確定要講解的內容,然後打開錄屏功能,講解解題思路,形成錯題補救影片“膠囊”。AI人工智能會自動把補救影片“膠囊”推送到答題錯誤學生的個人空間(AClass ONE),學生課後觀摩錯題講解影片,完成學習補救,達到對知識的掌握。
⒊ PPT/HTE
PPT是教師的教學文本,醍摩豆智慧教育稱之為“課堂教材”,包括“學習活動”、“音像圖片資源”、“重點教學內容”,以及“課堂穿插性練習”等內容構成。其中學習活動設計由“學習任務”與“學習要求”兩部份構成,要求做到學習任務明確,學習要求具體。課堂教材一般用PPTX格式的PPT進行製作,便於運用HITeach3轉化為HTE格式。


三、校本課綱共建與使用
(一)校本課綱共建
⒈ 建立管理制度
學校要建立《校本課綱編寫規範》,包括《校本課綱編制流程》《校本課綱內容核查表》《校本課綱評價標準》《校本課綱評審制度》,確保校本課綱編寫的規範。
⒉ 收集課程資源
教研組分工協作,廣泛收集課程資源。一是購買與教材配套的《同步練習》《單元檢測》等教輔資料;二是盡可能多地收藏學科網站、課程資源網站,以及學科教學視頻網站,利用下載工具下載網站中相關的教案、課件、電子教材等課程資源,形成校本課綱的數字資源包。
⒊ 夯實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要遵循《校本課綱編寫規範》,在解讀教材文本,確定核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分工協作進行自學課堂、課堂教材設計。
⒋ 加强校際合作
相對於傳統備課,校本課綱編寫的工作量要大得多。因此加强校際合作,讓多所學校同年級學科教研組教師分工任命進行校本課綱編制,既可以匯集更多的智慧與資源,也能夠通過任務分解减輕教師工作負擔。
(二)校本課綱的使用
IES雲端的課程資源生成學生端的“自學課堂”和教師端的“校本課綱”,並可以設置共享的對象與權限。學校使用校本課綱的差異體現在IES雲端“自學課堂”的運用上。鑒於當前不同地區學生家庭技術環境條件的差異,“自學課堂”校本課綱的使用可以有三種不同水平。
⒈ 完全使用。使用完整的“自學課堂”教學設計,進行翻轉教學。
⒉ 部份使用。只使用校本課綱中“自學課堂”的基本內容進行翻轉教學。
自學單  (必用)
微課    (選用)
在線檢測(可選)
⒊ 不使用。如果學生家庭不具備在線學習的技術環境,教師可以不使用“自學課堂”校本課綱資源,只使用課堂教材進行線下教學。


结語:綱舉目張
醍摩豆“校本課綱”,作為一個全新的課程概念,將成為智連環教學研究與發展之綱,以其獨特的數字資源的重組生成性和運用的便捷性,無縫連接課前、課中、課後的智慧學習活動,以及基於可視化、高交互、大數據的智慧教學活動,形成醍摩豆AI智慧學校共享的課程資源、教學模式與生本理念,對教學改革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並不斷刷新我們對課程資源,以及資訊科技與課程深度融合的理解,成為我們進入智慧課堂研究與改革“下半場”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張海晨.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1.
[3]盛群力.21世紀教育目標新分類[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4]RM加涅等著,王小明譯.教學設計原理(第五版)[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5]張奕華,吳權威 智慧教育之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案例.[M]臺北市網奕資訊科技.2017.
[6]胡小勇.設計好微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7]李葆萍.智慧教室中的教學研究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
[8]金陵.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9]劉邦奇,吳曉如.智慧課堂:新理念 新模式 新實踐[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
[10]趙婧. 課程資源“雲建設”:動向、特點與進路[J].課程教材教法,2018(05).
[11]洛林·W.安德森著,蔣小平譯.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 )[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附錄

⒈ 醍摩豆智連環教學工作室校本課綱管理制度
⑴校本課綱編制流程
⑵校本課綱內容核查表
⑶校本課綱評價標準
⑷校本課綱評審制度
⒉ 醍摩豆智連環教學工作室校本課綱教學設計模板與典型案例
⑴自學課堂“自學單”模板及典型案例
⑵TBL翻轉教學TPC教案模板及典型案例
⒊ 教學目標分類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