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貓頭鷹智慧聯盟校日前舉行「醍摩豆AI智慧教學中區研討會」
包括陳欣希教授及三光、北梅、南投社群、嘉義社群等20多位老師參與,
如何透過科技結合教學,有效提升教與學,
並且透過互相的激盪,讓自己的教學變得更好,
老師自發性的社群分享,一步步成就更好的教學方法。
現場座無虛席
聯盟校目標
一:如何透過科技結合教學,有效提升教與學,並邀請更多夥伴加入
二:建立20個經典課例
1. 包含:影片、教材、電子筆記和報告
2. 範疇:國文、英語、數學、自然、藝文和議題融入等
實作+研討 《第一部份》由智楊老師示範,陳欣希教授視情況補充說明,研討三大重點:
(一)如何透過科技,落實差異化教學
(二)科技如何運用,讓學生參與最大化
(三)上課的習慣,教師要有意識的改變
(一)如何透過科技,落實差異化教學 (1) IRS學生統計圖表運用
老師以全班統計圖先掌握整體狀況→再翻開各組統計結果,評估各組作答情形→老師視狀況下指令,如:「現在請各小組討論,選正確的向選錯誤的分享」,利用小組討論時,老師到整組選錯的小組內進行協助。
(2) 小組討論
進行小組討論若不熱烈,老師詢問:「若你們這一組需要老師協助,請按1」,老師再依據各組統計結果入組協助或推送輔助頁面(BC方案)。
(3) 資料推送
老師亦能依據小組程度推送輔助簡報(BC方案),小組將討論的頁面回傳教師端後,老師瀏覽各組資料→各取1張不同能力小組的頁面分享於全班。
(二)科技要如何運用,讓學生參與最大化 (1) 老師要懂圖表,學生也要學如何讀圖表
(2) 讓老師或學生的思考被看見
如:老師瀏覽上傳的各組資料後,挑選2組資料讓學生討論
討論方式一:教師說明+全班討論(老師學生)
討論方式二:資料回傳各組→讓小組討論「你們喜歡資料一還是資料二的方法呢,請選擇」→再依據IR學生統計結果挑人發表
*促進討論小訣竅:推送提示頁,讓學生討論更能聚焦
(3) 教材不只上課中使用,也要方便老師和學生課後複習
如:貼圖如何排放?
A. 不要檔到原簡報的訊息
B. 依據重要性和美感排列整理
(三)上課的習慣,教師要有意識的改變 (1) 先建立學生科技使用能力:
在正式上課之前,先把學生的科技教好,用一個小小的遊戲,幫學生的科技打底,讓教學能更流暢。
(2) 簡報設計要和科技整合:
如出題順序~秀出題目→學生看完或讀完→秀出選項→學生按IR學生→統計圖貼到原簡報→再說明全班統計結果
(3) 老師指令要精準
所有的指令要一次到位,再讓學生開始行動
A. 若要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老師的最後指令會是「待會完成後請將頁面傳到第一區」,此時,老師就要打開第一區,方便小組隨時回傳資料。
B. 若學生正在用IR學生作答時~
老師只需口語倒數「3,2,1」,且作答結束,老師的指令是「請看統計結果」。
C. 若要看小組統計結果~
老師要先讓學生全班統計結果,再說「我們來看小組的狀況又如何呢?」。
《第二部分》教授帶統整活動,列出四個重點,讓現場老師進行二次作答
第一次作答:本次研習中收穫最大的?
第二次作答:未來需要再加強的?
1. 看見思考
2. 參與最大化
3. 差異化教學
4. 教師指令要精準
統計圖發現,老師們收穫最大的以選3最多;未來需要的以選4居多。
教授提醒:統整活動一定要做,有助於收斂這節課重點和思考。例如:這節課收穫最大是…..?下次想研討是………`?並不是整個單元結束才做。
陳欣希教授
三、綜合座談
1. 老師需要有一個諍友,在教學當下,能有意識的提供提示。彼此有成功感,才能走得下去。企業界很願意支持教育界,但需要看到我們的動能。
2. 未來會在系統上放大量的評量資料,以及自學資料,供老師和學生使用。
3. 校長:師徒制喪失,年輕教師未必認同資深教師教法;最早的教專評鑑指標是最具體的。
沒有資深的教學演示,那就必須要有經典課例。
課例建立之前,必須經過至少五次的教學琢磨。課堂上一定要有三個步驟
1.透過閱讀(朗讀)才能專注
2.師生一定要對話,才會思考。
3.一定要讓學生分享,學習才能內化。(洪蘭教授)
老師討論反饋熱烈
參與老師反饋
在大班教學裡如何讓學生的思考被看見,一直都是很大的挑戰;不喜歡發言,沒有意見的一群常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透過IRS學生即時回應及精確的指令步驟的操作下,能讓學生的參與達到最大化;另外,身為教學者真的很需要有一個諍友,在教學當下,能有意識的提供提示,方能突破「盲點」;透過科技提升教學效能,經過一早上的研討,很心動,開始訂定目標,勇於向前😊
有意識的改變教學習慣+教學小訣竅=這次研習中最大收穫,每次上完欣希老師的課,覺得老師難怪被稱為魔頭,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裡」,老師總是能針對教學的眉眉角角提點大家,在正確的時機精準的下達指導語,還有透過語科技與教學的結合,除了讓彼此的思考被看見,在看到結果後,老師下一步要如何進行差異化教學,讓參與最大化,在實作的過程中,讓我來回思考:喔!原來可以透過這樣的科技操作,繼續給不同的任務,讓老師有更多時間可以指導需要幫助的孩子,還能讓程度好的孩子可以繼續討論,再藉由二種不同討論結果進行比對,確認孩子的學習狀況。一個早上時間雖不長,但老師卻提醒了大家很多在教學中容易被忽略的事。謝謝欣希老師幫大家增能,智揚老師的示範,凱琳主任詳細的紀錄,還有各位親愛的夥伴們繼續攜手前行!
科技化教學令人心動,
但在教學中使用科技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只是為了上課中的即時互動,
那麼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
只要運用嫻熟的班級經營技巧,
一樣可以做到,
因此真正令我心動的是:
看見彼此的思考、讓參與度最大化、進行差異化教學
常常受限於班級人數眾多、授課時間有限
自省:教學方式永遠只能取中間值
想和學生深度對話
又會影響上課進度;
想請學生發表所知
又總是只有固定班底;
班上二、三十個學生
卻只能接受一種上課方式……..
智慧教室的運作打破時空的限制
讓我感受到提升自己教學的精緻度、帶起每個孩子能力的可能性